——記成都援藏教師、丹巴縣水子小學副校長裴麗娟

圖為裴麗娟正在給學生上音樂課。
■記者 袁飛 鄧安華 見習記者 劉小兵 文/圖
一個37歲的女教師,因為教育夢想,從平原來到高原,從條件優(yōu)越的成都市雙慶小學,到環(huán)境艱苦的藏區(qū)一所寄宿制學校,與她同行的,還有她的丈夫和她10歲的女兒。援藏兩年來,“為了這些可愛的孩子”,她全身心地投入到民族教事業(yè)中,經受了考驗,也得到了錘煉,更融入了當?shù)兀瑸槊褡褰逃聵I(yè)發(fā)展做出了突出貢獻。“七·一”前,她榮獲“四川省優(yōu)秀共產黨員”稱號;夫妻雙雙還先后被評選為“成華榜樣”、“成都榜樣”,并榮獲“四川省學雷鋒崗位標兵”、成都市“三嚴三實·勤廉兼優(yōu)”先進個人等榮譽。
她——就是成都市援藏教師、丹巴縣水子片區(qū)寄宿制學校副校長裴麗娟。
用全新理念顛覆傳統(tǒng)教育
“老師好!”30多雙小眼睛一起投來熱情的目光,耳畔隨即傳來一陣清脆甜美的聲音。
“小朋,友們,好——”一句簡單的問候語,裴麗娟將它拆分成了音樂中的節(jié)拍。在一問一答的有趣對話中,節(jié)奏、音高等音樂樂理知識被自然帶出。孩子們緊張的心情逐漸放松,課堂氣氛也變得活躍起來。
“同學們,我們再來練習一下好嗎?”孩子們齊刷刷地隨著音樂又唱又跳,《鵝》、《春眠》、《小雨沙沙地下》三首歌曲之后孩子們興致高漲、喜笑顏開,裴老師一個暫停手勢,教室立刻安靜下來,緊接著就是密集的移動桌椅的聲音,30多張書桌很快又被排放得整整齊齊,整個過程老師沒說一句話,這群六七歲的孩子卻仿佛久經訓練的士兵反應迅速而有序。
“這種互動在我們的課堂上太少見了,這堂課讓我受益匪淺!”這堂由裴麗娟示范的音樂課,讓同事李丹娟耳目一新。
李丹娟老師告訴記者,“裴老師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教學理念和思維方法,作為掛職副校長負責學校師生的德育工作,她自去年9月從城區(qū)小學調到水子小學,先后籌建了校合唱團、校廣播電視臺,組織實施了全校周三晚上看電影、評電影,每周一國旗下學生向大家推薦閱讀書籍,校史、校風挖掘、學習等活動,還幫助成立校圖書館。”
談到開展這些活動的歷程,裴麗娟坦言,“每一個活動之初都會受到一些老師的質疑,畢竟老師們都有自己的教育經驗,尤其開展課外活動與部分老師‘抓緊每一分鐘上課’的想法很沖突,但是現(xiàn)在每到周三就有學生問我今晚看什么電影,還主動和我談論觀影后的想法,經常也能聽到老師們哼唱我們課間學習的歌曲。”
德吉老師說:“裴麗娟老師就像一本百科全書一樣,給我傳授了很多新的教學方法,是她激發(fā)了我校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,是她組建了學校課外活動興趣小組,是她給我們傳授了很多新的理念。”
“藏區(qū)教育最為缺乏的并不是物質,而是優(yōu)秀師資和教育理念。而裴麗娟老師給我們學校和孩子們帶來的,正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方式和學校發(fā)展理念,可以說她的全新理念顛覆了我們傳統(tǒng)教育方法,讓我們對素質教育有了一個全新的再認識。”采訪中,丹巴縣水子片區(qū)寄宿制學校校長鄭明剛感慨萬端。
用母愛浸潤孩子們的心靈
同是從成都來的援藏教師劉曉琴,談起裴老師的好,如數(shù)家珍。“她對待學生就像一個母親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,幾乎每個周末她都會與女兒和丈夫去其他學校上課、還送去許多學習用品,一年多時間她們走遍了全縣140多個村。去年我和她同時被檢查出可能感染傳染病,她頂著丈夫、女兒都可能被感染的心理壓力還來安慰我??傊?,她給了我很多陪伴和鼓勵。”
裴麗娟說自己很享受在這里的生活,“這里的人都很淳樸、熱情,第一次下鄉(xiāng)就有很多村民招呼我吃飯,寢室從來不用鎖門,同事家的孩子就像大家的孩子。”
去年12月的一天,學生澤翁的手不慎受傷,當她走進校園時恰好被裴麗娟看到,裴麗娟詳細詢問了她的情況后,像母親一樣為她清理傷口和包扎。后來得知澤翁是一個孤兒時,裴麗娟更是對她倍加關心,并把她認作了干女兒。“她既是我的老師,更像我的親媽媽。”澤翁說起她與裴***事情,這位水子小學六年級學生眼里始終閃爍著淚花。
“她就像我的親媽一樣,給我買衣服,教我唱歌,給我做飯,陪我聊天還帶我去成都看電影、逛動物園、吃比薩,干爹教我騎自行車,妹妹送了我好多課外書,干奶奶還給了我壓歲錢,他們全家都是很好的人……”談到“裴媽媽”一家人,這個“十分內向不愛說話”的學生卻是滔滔不絕。
援藏,讓情感之花更加燦爛
裴麗娟是成都市雙慶小學副校長,劉云洲是成都市成華區(qū)青龍街道辦干部。2014年8月,劉云洲、裴麗娟夫婦主動請纓參加對口支援丹巴縣工作,為全身心投入工作,他們還作出了一個決定——把10歲的女兒也帶到藏區(qū)接受教育。
裴麗娟說,一年多來,女兒在丹巴縣交到了很多朋友。每個周末,女兒都會和爸媽一起到偏遠的村小支教,裴麗娟教音樂,劉云洲教體育,女兒則擔任自然課“小老師”,一家三口深得藏區(qū)群眾和孩子們的喜愛。
說起為什么要帶女兒一起援藏時,裴麗娟十分坦然地說道:“有家人在身邊,減少了很多牽掛和負擔,甚至折磨。每天下班,回到家卻特別溫暖。女兒在面前跳來跳去,跟丈夫說說話、聊聊天,心里特別踏實。”她說:“對一般家長來說,都希望把孩子送進好學校,而我選擇把女兒帶到教育條件相對較差的藏區(qū),我給女兒的定位是,做一個懂得感受幸福的普通人,就像我一樣。我沒有考慮過會影響她的學業(yè),我想她跟我在一起會很幸福。孩子成長路上需要一些波折,這次經歷會是女兒一輩子的財富。”
她的丈夫劉云洲告訴記者,“事實證明,女兒在丹巴很快樂。去年女兒被評上優(yōu)秀少先隊員,得到的書包和文具舍不得用,要在下鄉(xiāng)送教的時候送給貧困的小朋友。她覺得幫助別人是幸福的事情。”
幾乎每個周六,劉云洲和裴麗娟都帶著女兒在丹巴的各個村小里度過。他們如同高原上的格?;?,越是艱苦,越是開得燦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