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孜日報 2017年05月28日
■本網記者 劉小兵
在藏區(qū),夫妻一起援藏的佳話已經屢見不鮮。但記者日前在鄉(xiāng)城縣采訪時,卻聽到當地干部群眾講述了一個帶著母親來援藏的故事。
故事的主人公叫易鵬,是省地理測繪局派到鄉(xiāng)城縣香巴拉鎮(zhèn)信溝村的第一書記。香巴拉鎮(zhèn)鎮(zhèn)長羅兵告訴記者,在鄉(xiāng)城,大家只要提起易鵬就會想起他的母親夏國珍,他們母子二人在當地被稱作援藏“母子兵”。
易鵬帶著母親來援藏,在香巴拉鎮(zhèn)婦孺皆知。但是,很少有人知道這曾經只是他一個“不得已的選擇”。
易鵬今年26歲,2014年畢業(yè)于成都理工大學,同年考入四川省地理測繪局,2015年12月被選派為援藏干部,到鄉(xiāng)城縣香巴拉鎮(zhèn)信溝村任第一書記。
易鵬出生于宜賓市江安縣的一個農村家庭,上有4個姐姐均已出嫁成家,且都常年在外打工。母親是在37歲時才生了他這個兒子,一直對他疼愛有加;易鵬對母親十分孝順,易母回憶說,易鵬自從高中以后就連大聲和她說話的事都沒做過。
2013年,易鵬的父親病逝。因為姐姐都在外地謀生,家里也沒有叔伯親戚,易鵬就成了母親的唯一依靠。2015年7月,易鵬試用期剛過就把母親接到了成都,母子二人過著相依為命的生活。易鵬原打算從此好好陪伴母親,但是三個月后,局里表示打算派他到鄉(xiāng)城縣援藏并征求他的意見。
這一突發(fā)情況讓易鵬不知所措——一方面,援藏是組織的安排;另一方面,母親又是不能割舍的牽掛。經過激烈的思想掙扎,易鵬的公心戰(zhàn)勝了孝心,他向母親說出了想去援藏的想法。剛開始,易母根本不愿和他分離,更舍不得他一個人去偏遠而又陌生的藏區(qū)。經過反復溝通,易鵬和母親達成了“一起去鄉(xiāng)城”的共識,并向組織作了說明。
2016年1月,易鵬帶著母親來到了鄉(xiāng)城縣,并信手寫下了一首小詩——“背井離鄉(xiāng)心志堅,力攀高原近云端;浮華若夢亦虛幻,百煉千錘自深山”。他決心要在扶貧攻堅的事業(yè)中大展身手、歷練自己。
然而,現實總比理想要曲折。
先是母子二人不能適應高原氣候和當地的飲食習慣,后是易母沒幾天就因水土不服生病,再是村民們并不信任他這個二十多歲、長相稚嫩,還說著一口普通話的內地干部。易鵬回憶說,他第一次到村里和群眾見面時,大家看他就像看小娃娃一樣,聽說他是第一書記后,村民們都一片嘩然。剛開始入戶摸底,村民都不愿說話,動員實施扶貧項目,大家也認為他只是假意說說,不予理睬。
看見易鵬為工作犯難,易母更后悔當初放他來援藏,一度讓易鵬向單位申請換人。
但是,易鵬這一次并沒有聽母親的話。在開始的兩個多月時間里,他每天上午和鎮(zhèn)、村領導班子交流情況,下午則走村入戶給群眾做思想工作,晚上在家給母親賠禮道歉。
2016年4月,經過易鵬申請的14個蔬菜大棚項目順利落地信溝村,這讓村民們徹底打消了對易鵬的懷疑。更讓他欣喜的是,在自己的堅持下,母親終于理解了他的工作,并漸漸適應了當地的生活。
適應環(huán)境之后的易母不僅不再反對易鵬的工作,反到成了他的幫手。
2016年4月底,易鵬遇到了一個難題——信溝村村民基本沒有精細種植蔬菜的經驗,縣上的農牧科技人員又不能全程指導,這樣一來蔬菜大棚效益就可能大大降低。得知這一情況后,易母義務到村里的大棚里手把手地教村民如何平地、育秧、栽苗、施肥……。在她的細心指導下,信溝村人逐漸學會了精耕細作,第一批大棚蔬菜喜獲豐收,大家脫貧奔康的熱情也空前高漲。
2016年5月,鄉(xiāng)城縣舉行一年一度的縣舞比賽。因為種種原因,信溝村以往都沒有參賽。易鵬認為,參加這樣的活動既能豐富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,又能增進村民間的友誼,有助于團結協(xié)作,于是動員大家參賽??墒撬值拇_不善組織文體活動,易母便接過了這個擔子,帶著村民們一起排練了半個多月,最后參賽時還當起了村民的化妝師。
2016年7月,信溝村的“五改三化”工程開始了,易鵬成天都在村里帶著村民投工投勞,幾乎沒有陪伴母親的時間。易母非但沒有抱怨,還把洗衣做飯等“后勤”工作做得井井有條。面對易鵬的歉意,易母說,“你多幫大家解決點實際問題,我就開心了!”因為待人友善,易母深得村民的信賴,大家和她無話不說。憑著這層關系,她經常在閑聊中了解村民們關于脫貧攻堅的真實想法和愿望,收集大家對于易鵬和村里開展工作的意見。對此,羅兵坦言:正是有了易母這位“間諜”,信溝村的扶貧工作才少走了許多冤枉路。
曲早澤仁是一名在香格里拉鎮(zhèn)工作了34年的本地人,也是一名駐村干部。她告訴記者,易鵬經常找她了解情況、交流經驗,也經常主動幫她分擔工作,就是加班熬夜也從不推辭,易母也十分關心她的工作。在她的眼里,易鵬是一個知識廣、辦事效率高、工作細致負責,特別能和群眾打堆的年輕干部,易母則是一個和藹善良又識大體的母親。
羅兵說,“易鵬和他的母親早已是信溝村群眾最喜歡和信賴的親人了。”
為了驗證羅兵的說法,記者決定到信溝村“暗訪”一番。剛到村口,易鵬就沒有了先前和記者交談時的拘束,而是變得像回家一樣興奮,大聲與村民打招呼。不一會兒,就有好些村民應聲而出和他熱情攀談,有的還請他進屋吃飯;就連村民的狗也跑了出來,在他腿上蹭來蹭去。
記者和易鵬走進了貧困戶丁真家。當天丁真正請幾個鄰居幫助修房子。說起易鵬來后村子發(fā)生的變化,大家七嘴八舌,有的說“村子更干凈、大家更團結了”,有的說“安了路燈,修了灌溉水渠方便多了”,有的說“大家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豐富了”……。
隨后,記者又讓易鵬回避,詢問了大家對他個人的看法,格絨說:“他是一個說話和做事一樣的人、真正為人民服務的人,就是有點啰嗦;天天都在給我們說要講衛(wèi)生、要和諧相處、要多想辦法掙錢……,有時還要‘逼’我們學政策?!?/span> 格絨的一席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共鳴。
談起易母,大家都親切的稱其為夏大姐。洛絨拉姆告訴記者,“以前我們村種菜產量低得很,按照夏大姐教的方法,我們一家9口人吃一個大棚的菜都吃不完,一年下來不但省了幾千塊買菜錢,還賣了好幾百塊錢。”
現在的信溝村,不僅全面了完成“五改三化”,還有了藏香豬養(yǎng)殖、中大棚蔬菜等產業(yè)支撐;全村6戶、34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已在去年全部退出。雖然易鵬的母親夏國珍已在今年初因身體原因返回了內地,但是易鵬始終記得母親那句“你多幫大家解決點實際問題,我就開心了!”的話。他說,“母親在這里可以鼓勵我、監(jiān)督我、幫助我,回了內地后還沒忘記鞭策我?!?/span>
曲早澤仁表示,“易鵬早晚要回到原單位,但是他帶著母親來援藏,母子二人一起為信溝村的發(fā)展出力的故事,會永遠激勵本地干部群眾在脫貧奔康路上一路前行?!?/span>
最新消息